後記


《婚姻牢籠》後記


潘佳營


        這本書的完成是有點偶然的﹐它起因于我有三星期不在今年三月底用完就會作廢的積累假期。我可以選擇旅行﹐也可以選擇回國探親。不過﹐我最後卻選擇了躲在住家旁的小樹林裡﹐坐在自己釘制的木桌前﹐拿起因工作忙而擱置已久的筆﹐開始在一疊用過的電腦紙的背面上塗寫起來。因為這是一種需要﹐一種久餓之後扑向麵包的需要。
  北卡三月宜人的氣候幫了我的大忙﹐枝頭上成群的鳥兒也不停地為我鼓氣。我時而坐在桌前秉筆疾書﹐時而手抄背後﹐在林子裡滿地厚厚的松針上來回踱步構思。不知不覺地﹐一篇接一篇的文字就這樣寫出來了。
  也許你會問﹐一個在美國生活了二十五年﹐靠寫軟件過活的人﹐為什麼偏要搞寫作這個玩意﹖我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只能簡單地說﹐這是出于一種痴﹑一種愛。
  不過﹐單有痴和愛還不行﹐更重要的是心裡有話要說。關於這點﹐在美國和新加坡兩地的生活經驗多少起了一點催化促進的作用。多年美國上班族的生活﹐使我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和港臺與自己同淵源同文化﹐又經常能以華語互相溝通的華人同事。日積月累﹐心裡竟然存儲了不少要說的話。另一方面﹐過去在新加坡的生活和往事﹐年久日深﹐漸漸沉澱﹐也慢慢化成了不吐不快的話。
  本書前三篇以新加坡為背景﹐後四篇以美國為背景。故事中的主角有新加坡人﹐有留美的台灣人﹐也有留美的大陸人。書中有兩篇故事很沉重﹐沉重得能令人掉淚﹐沉重得令人嘆息。有兩篇卻很輕鬆﹐輕鬆得能博人一笑。其余三篇介于兩者之間﹐令人不哭不笑﹐卻也許能引發深思。其實﹐生活中本來就有眼淚有歡笑﹐也有不少淚中帶笑或笑中帶淚的時刻。我只不過把自己或週圍同事朋友的經歷和輾轉聽來的故事添上想像的翅膀﹐呈獻給讀者罷了。
  人世間的悲喜劇總是不停地上演﹐只不過每個時代都為它們烙上了獨特的烙印。如果讀了本書之後﹐讀者能在精神或心靈上得到些許的激蕩﹐些許的提昇﹐些許的淨化﹐那麼作者的目的便算是達到了。

2007年5月1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